一部湖湘革命史,半部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三湘大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奋勇当先的能人志士,发生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湖南“革命摇篮”的美誉便由此得来。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遍访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对于红色底蕴丰厚的湖南来说,如何将红色资源开发好、传承好,成为了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典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集团上下反复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并依托建筑技术和艺术直观地诠释、呈现红色精神文化的内涵,不仅要给受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也要引发群众心灵上的共鸣,释放出红色资源的正能量。
冬去春来,无论酷暑寒冬,湖南韶山从来不乏慕名而来的拜谒者。这里是“伟人故里”,开国领袖毛泽东生于斯、长于斯,并从这里走出,继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最终胜利。如今,湖南韶山已成为了中国的红色圣地,为了纪念这位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每年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到这里,瞻仰毛主席的旧居、铜像、纪念馆以及他曾经生活过的痕迹。然而,不为大多数游览者所知的是,他们不经意间走过或看过的景点,也许就出自湖南建工的手笔。
过去,乘坐绿皮火车是最常见的来韶山旅游的交通方式,人们刚走出韶山火车站,就能看到他们韶山之行的第一站,也是韶山主要景点之一——毛泽东青年塑像广场,这便是建工集团在韶山参与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
△毛泽东青年塑像广场
广场上矗立着目前中国现存唯一一尊建于上个世纪的毛泽东青年时代塑像。塑像为汉白玉质地,总高为12.26米,寓意毛泽东同志的诞辰。其中像高6米,基坐高6.26米。塑像取材于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形象,身着长衫,左手撑腰,右手刚劲有力伸向前方。塑像面部表情神采奕奕,雄姿英发,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青年时代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宏大抱负和“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气概。
早在2011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湖南调研,他一下飞机就赶赴韶山,向毛泽东同志铜像敬献花篮,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在考察期间,习近平就曾表示:“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把这些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韶山,湖南建工集团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作品,建设了许多标志性工程,其中不乏经典的红色旅游景点:如毛氏祠堂、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韶山滴水洞等等,它们大多建设于上个世纪,给韶山人民留下了好的口碑与形象,获得了来韶山参观的广大游客的点赞。而历经数十载,对于游历于此的几代参观者而言,这些景点或许成为了他们最早的“红色课堂”或是关于韶山独特的“红色记忆”。
△毛氏祠堂
蔡典维认为,保护好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深植人心,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当好红色资源的保护者、建设者、传承者,真正将每一处红色纪念场馆打造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
今年5月26日,湖南建工集团六公司施工的韶山市韶山村(毛泽东同志故居)山水林田综合治理项目顺利通过整体验收,这标志着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成长故居及我国重要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基地的综合治理圆满完成。
△韶山远景
如今,人们可能无从得知,百年前的韶山冲是否也如今日般美丽,但有目共睹的是,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全域旅游,韶山已成为一片物阜民丰、活力迸射的红色沃土。
坚持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发挥红色文化的示范引领效应。特别是加强对历史遗存、革命先辈和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催人奋进的精神能量、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等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的集中提炼,这其中,建设红色景点成为了红色资源最具象化的体现,而这也正是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湖南建工集团的优势所在。
坐落在长沙年嘉湖畔的湖南烈士公园,是当年攻打长沙的红军渡。步入公园,走过花坛,沿石阶而上便到了纪念广场。广场上雪松对列,绿草如茵,广场正中,烈士公园纪念碑屹立其间,高耸入云,抬头看去,“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九个大字遒劲有力,它们出自毛主席的亲笔书写。
△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
这座庄严、宏伟、朴素的纪念碑于1959年建成,是三湘大地的红色地标,也是三湘人民的精神坐标。纪念碑将中国古塔与纪念碑融为一体,“塔堂合一”是其最大特色。碑身全部由花岗石和钢筋混凝土建筑,虽然已经建成60多年,放在当今,烈士公园纪念塔仍然是湖南建筑史上的翘楚。
这件作品来自于湖南建工集团第六工程公司的前身——湖南省城市建设局工程公司,现年93岁的李景春老人当年全程参与了纪念碑的建设,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烈士公园纪念碑不仅承载着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的记忆,也凝聚了湖南建工人的智慧和汗水。”
这座塔高60.38米的烈士公园纪念碑庄严耸立在烈士公园南大门、西大门中轴线交会的山冈上,它是当时湖南省最高的纪念建筑物。如果说韶山的那一座座塑像与陈列馆,是对革命领袖的崇高纪念,那么这座威严矗立的高塔则是对三湘大地上涌现的英雄人民的最高致意,是人民史观的完美体现。
六十余年的风雨飘摇,历经一甲子的沧桑,纪念碑依然矗立在湖南烈士公园的正中心。随着城市的发展,纪念碑早已不再是长沙最高的建筑物,但却是人们心中的那座永远都不能忘却的丰碑。而参与纪念碑建设的湖南建工集团,也始终牢记国企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和湖南城市建设的步伐而不断发展壮大。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首站就来到了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
沙洲村,以“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而闻名。五年前,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曾深情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强调“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
五年后,总书记来到沙洲村,走进“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村服务中心和卫生室、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以及村民家中,了解当地开展红色教育、发展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等情况。
曾经,沙洲村贫困户占了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2000年,村里才有了第一条通村水泥路。但随着“旅游+扶贫”模式在该村的大力推广,乡村旅游和特优水果种植逐步开展,村民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并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2017年,沙洲村以“半条被子”故事为主题建成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并于2019年底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10万人次,是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2020年,湖南建工成为了沙洲村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者,汝城全域旅游提质改造项目投资概算3.8亿元,是为推动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工程。项目由湖南建工集团安装公司承接,主要包括游客服务中心、红色培训中心、沙洲电瓶车道及桥梁等。
今年3月26日,湖南建工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及集团管理部室主要负责人,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活动现场,蔡典维带队督查督战汝城全域旅游提质改造等项目,要求集团及所属单位提高政治站位,彰显国企担当,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半条被子”精神,为汝城全域旅游及沙洲村红色教育建设项目贡献湖南建工力量。
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湖南建工集团党委统一调度,集中力量,安排旗下安装公司具体负责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提质改造项目施工,施工团队白加黑、晴加雨赶工期,历时8个月就完成了全部项目施工。国庆前夕,湖南建工集团承建的汝城县沙洲村游客中心、培训中心等主体工程正式交付使用。
△沙洲村游客服务中心
不止于建设,正值习总书记考察湖南一周年之际,“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湖南建工的建设下,沙洲村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直困扰当地的“六难”问题——“停车难、吃饭难、住宿难、游览难、创收难、保温难”也得到了解决,湖南建工把红军的战斗精神以及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情深,在这片诞生了“半条被子”精神的红色土地上的展现得淋漓尽致。
诞生于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参与了湖南诸多重大工程建设,湖南建工集团如今已成长为了全省最重要的建筑施工企业,该企业先后承建或参建了援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港珠澳大桥、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庆大剧院、贺龙体育馆、湖南省博物馆等数百项标志性工程,享誉中外。公司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第六届湖南省省长质量奖等上百項荣荣誉,连续17年上榜中国企业“500”强,21年共获得了120项鲁班奖。 在这些荣耀背后,湖南建工集团承载着开发利用好省内红色资源的重大使命,该集团党委赓续红色基因,把红色文化、红色故事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鲜活教材,通过一个个建筑作品诠释企业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和担当。如今,当你打开一张湖南的红色景区地图,会发现芙蓉国度里许多的红色景点,早已烙印上了湖南建工的痕迹。 在湖南建工集团一次专题党课的讲授中,蔡典维表示:“把湖南建工的发展融入百年党史和三湘巨变,我们在感党恩跟党走的奋进中担当作为;在百年党史和红色潇湘的历史中梳理湖南建工的发展史,我们可以骄傲而又自豪的是,湖南建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红色历史!”
责编:马菀倬
来源:国资潇湘